阜阳网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336|回复: 0

[全国楼市] 专家:每平方米房价会降到2个月平均工资以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5-10 00:23: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楼市“会诊圆桌”:泡沫一触即破?

胥会云

去年年底以来,中国房地产市场开始出现下滑。伴随着量价齐跌,一些城市也开始出台微刺激政策,市场上多种声音不绝于耳。

到底如何看待目前的形势?未来又会如何?房地产行业的下滑态势,究竟会产生怎样的影响?《第一财经(微博)日报》采访了独立经济学家谢国忠、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副会长顾云昌、中国指数研究院研究总监杜丙国。

房价会一浪一浪调整

第一财经日报:你怎么判断目前的市场形势,是泡沫已经破裂,是拐点,还是短周期调整?

顾云昌:我认为是短周期调整和拐点出现两者的结合。但拐点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小拐点,一种是大拐点,大拐点就是正增长变负增长,小拐点就是增速放缓。我愿意将目前的市场状况看成是小拐点,销售增幅下降,但是不可能全面下滑。

同时这又是周期性的盘整,因为房地产市场是买涨不买跌,一项政策出台后,或经济形势发生变化,就容易出现观望。一定观望期后,积压的需求量会随后释放出来。2010年4月到2011年底,我们整个是下滑的,但是2012年后突然就爆发了,这种势头保持到了2013年。2014年需求释放减缓了,实际上从去年四季度就平稳下来了,这是楼市客观的小周期,现在处于小周期下行阶段。

谢国忠:2012年是拐点,2013年出现局部反弹,主要是一二线城市,一些三四线城市几乎没什么销售。三四线城市明显供应过大,而老百姓的收入有限。现在一线城市是价格泡沫,三四线城市是量的泡沫。

中国通过调控和改变预期创造了一些需求,但长期不可能改变房地产供求关系。

我觉得房价会一浪一浪调整,因为会有政府调控改变百姓预期的情况发生,但是最终调整多少,还是要看政府调控的力量与市场力量的博弈,所以要做出价格判断并不容易。我认为最终每平方米房价会降到2个月平均工资以下。

杜丙国:在城市市场分化加剧、观望气氛渐浓及去年同期高基数的影响下,今年1~4月我国房地产市场的表现略显低迷。但是从中长期来看,我国房地产市场仍处在规模继续扩大的上行区间,目前的“拐点”只是短期预期影响下的波动变化,2014年全国房地产市场将呈现“销售量价继续增长但增速放慢,投资新开工增长平稳”的特点。

日报:如何解释这一轮下滑的原因?

顾云昌:房地产除了市场因素外,还受到宏观经济影响、房地产调控政策影响。宏观经济层面,现在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必然会导致房地产市场增速放缓,这是相辅相成的。对房地产产生影响的主要是货币政策,现在是稳健偏紧的,去年四季度以来,对房地产的信贷比较紧,导致房地产市场缺乏资金,销售放缓。

至于房地产本身的调控政策,国家层面没什么变化,实际上现在的情况主要是宏观经济层面信贷政策和房地产周期的变化,造成了市场相对下行。2012年我们就预测2013年是前高后稳,实际上也是如此。今年完全不同,能不能实现前低后稳,还要看宏观经济的发展,以及货币政策的情况,也和各地是否采取宽松政策有关。

谢国忠:房地产泡沫是巨大的货币泡沫的体现,而这个泡沫已经开始下行了。货币是两条线,一看货币是不是贬值,二看还有人能借钱吗。现在家庭负债较高,地方政府也借了那么多钱,货币又有贬值的压力,二者相加,货币泡沫走不下去了,所以房地产泡沫也走不下去了。

地方政府会放松调控

日报:现在部分城市调控政策出现变化,接下来会如何演进?

顾云昌:房地产市场出现严重分化,这和房地产市场特点有关,这是一个区域性市场。同样的一线城市也有差异。这样的情况下,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分类调控,所以出现了一些地方微调,或者说是微刺激。

实际上地方政府是在现有权限里进行调控,影响房地产市场的主要是宏观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以及房地产调控政策。前者地方政府无权改变,后者地方掌握的就是户籍是否限购、税费能否补贴,还有就是公积金贷款的供应。目前看来,地方政府的救市主要就这三方面进行。

上一轮地方酝酿微调,马上就被干预掉了,这一轮没有干预,看来也是在情理之中,应该会影响到更多三四线城市或者二线城市。目前一线城市还没有看出来有这样的迹象,北京上海还需要一定的观测期,尽管有一定的松动打折,还没有达到需要政府出手的情况。

谢国忠:救市没用,只是给大家一个错觉,让大家入市。限购就是吹动泡沫的力量,突然限购形成短缺的感觉,导致大家都去买房。

地方政府放松调控肯定会蔓延开去,会不断想各种办法出来。但是在三四线城市不可能有效,因为百姓本来就没钱,量又有那么大。

杜丙国:地方政府在救市的同时并不会突破中央调控的基调和界限。需求不足、供应过剩的三四线城市将率先调整,措施预计多为“开源式”,即放松需求端,通过放宽限购条件、降低首付及贷款利率、税费优惠等手段,刺激需求入市,加快存量去化。

此前房价过快上涨的部分二线城市,也将加入政策调整的行列。一线及热点二线城市,由于面临较大的房价上涨压力,政策调整的空间及可能性将相对较小。

在前阶段多个城市进行微调后,中央并未如此前般进行干涉。可以看出,中央层面虽然在随时跟踪关注房地产市场变化,但不愿出台更多的行政手段进行调控。

地价平稳回归大势所趋

日报:有说地方政府比开发商着急,目前形势对土地财政以及地方建设会产生怎样影响?

顾云昌:地方政府比开发商着急,这话我认为有一定道理,因为房地产销售放缓,开发商预期改变,不积极拿地,施工速度放慢,会影响地方土地收入还有房地产税收收入,而地方政府依然高度依赖二者。

杜丙国:今年1~4月,代表房企拿地面积同比下降较为明显,占地面积、规划建筑面积降幅分别为19%、26%,但拿地宗数有所增加,拿地金额仅小幅下降3%。我们认为,企业拿地的减少主要在于多数房企进入消化现有土地存量的时期,而目前复杂的市场形势使得企业资金回流速度减缓,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拿地的预期和资金。

由于企业拿地更趋理性,地价的平稳回归成为大势所趋,2014年三四线城市土地财政将有所吃紧。

房地产市场要承认有泡沫

日报:房地产目前的态势会对中国经济产生怎样影响?

顾云昌:中国经济提出稳增长,如果房地产出现严重下滑,必然影响稳增长进程。因为房地产施工面积、新开工面积、卖地数量下降,会涉及到和房地产相关的建筑业、建材业等,房地产还是支柱产业。房地产投资占整个固定投资比重20%~25%左右,房地产投资下降,也会导致其他行业的投资下降,对全国的投资增速下拉作用明显。

我认为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都不会容忍出现严重下滑,调整是必然的,但希望是软着陆,地方政府微调有助于软着陆。

现在房地产市场要承认有泡沫,有些城市泡沫还不小。有些城市有观望情绪,信贷收紧,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的话,会产生很大的风险。除了地方微调,货币政策可能也有必要微调,比如说对首套房贷、刚需的支持,要保证。但也不能像2008年那样强刺激,又会形成新的泡沫。

谢国忠:对经济会有影响,但不是坏事,房地产行业下行,其相关行业比如建筑、工程机械行业也不好,但这样调整后,中产的消费预期就好起来了,家庭消费会提升。大家担心影响会传导到中国劳动力市场,但劳动力短缺是普遍的,所以经济下行不会有太大影响。

风险总体可控

日报: 目前房地产市场的形势,会不会对金融稳定产生影响?银行的承受力是多少?

顾云昌:如果房地产有风险,必然影响金融,二者是连在一起的,所谓的房地产泡沫实际上是金融泡沫,房地产的冷热主要取决于金融的冷热。目前中国房地产市场中的下滑,和货币偏紧有关,在中央没有放松货币政策微调的情况下,只有靠地方政府微调。

2008、2009年就说,如果房价下降30%,金融界能承受,现在我们认为也是这样,我们金融的杠杆率并不高。房地产诱发的金融风险,我认为不是主要的。

谢国忠:中国人心里认为,银行不会让房子掉价,这是一个心理玩法。现在股市上认为银行的不良率已经超过10%,但报出来的1%不到,我知道很多银行的不良率远超10%。

杜丙国:2014年一季度末,房地产贷款余额15.42万亿元,新增7971亿元,占各项贷款的比重分别为20.6%、26.5%。

从购房者角度来说,若房价大幅下降,将出现类似于次贷危机的金融风险,购房贷款违约,风险加大。对于企业而言,房价快速大幅下降,引起消费者观望情绪,导致企业销售额进一步恶化,从而传导至金融市场 ,不良贷款、违约等现象将增多,金融恐慌情绪弥漫。对于地方政府而言,房价的下跌将对土地市场的量价起到平抑作用,严重依靠土地财政的地方政府,地方债偿还将难以为继,金融系统性风险或将爆发。

但就目前而言,我们认为房地产市场的风险总体是可控的,房价出现大幅崩盘的可能性较小;同时国家对于金融行业的指导也在日益加强,逐步排除系统性风险隐患,金融总体环境将保持相对稳定。

房企洗牌加快

日报:房企破产潮会不会出现?

顾云昌:销售放缓后,应该说有利于大企业拓展,兼并淘汰死掉一批没有品牌没有资金实力的弱小企业,也是正常的,中国房地产行业需要这样的洗牌。目前房企的态势就是竞争加剧、洗牌加快、利润减薄。

其实这几年中国房地产业的净利润率在逐年下降,2012年比2011年净利润率下降18%~19%,去年还在下降,现在房地产上市企业净利润率只有10%、8%左右,房地产高额利润时代过去了。

杜丙国:2014年,房企A股再融资闸门打开,优先股获准发行,房企分化趋势将更为明显。我们认为,未来全国布局的龙头房企,产品类型延伸至商办、工业地产的相关房企,专注区域产品开发、由前期开发逐渐转入后期经营管理的地方优势企业,这三类企业将保持相对较好的发展态势。

对其他企业尤其是此前扩张速度过快的中小型企业来说,则将面临较为严峻的资金考验,不排除部分企业破产或被兼并的可能。

(第一财经日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10-2025 FUYANGWANG.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